医药电商需要以下条件:合法资质: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:确保医药电商具备提供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的能力。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:允许医药电商进行药品的网络销售。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保障医药电商在互联网上合法经营。药品经营许可证:证明医药电商具备实体药品销售的资质。
必须具备合法的药品经营许可证,这是开设医药网店的首要条件。根据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》,还需要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,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。
合法合规经营 资质齐全:企业需具备完整的医药经营资质,包括但不限于药品经营许可证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等。遵守法规: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医药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,确保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。
商品要求:商品属性必须是蓝帽子食品类型。商品DSR评分需大于30%。商品资质必须属实。价格与活动要求:提报的活动价必须为全网最低价,否则报名会被驳回。全店高价商品占比超过5%,该店铺将延后审核。活动列表图要求:图片主体需清晰、无牛皮癣、不变形,并按照频道图片规范提交。
而医药医药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也在逐年大幅的提升。中物联医药物流资料显示,2019年中国医药冷链销售总额约为33903亿元,较2018年同比增长09%,中物联医药物流分会预测到2020年底销售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。 在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的背景之下,国内也诞生了医药冷链物流众多相关产业的企业,其中就包括了业内领先的A股上市公司企业。
电商行业的飞速发展、供应链效率的不断提升以及第三方物流行业的整合,意味着市场对现代物流地产的功能需求将飞速发展。物流地产除了提供高标准仓储与基础物流作业功能外,越来越趋向于布局电商与供应链的相应功能区,通过运营产业生态来打造物流地产价值链的核心竞争力。
冷链是指从食品产地收购或捕捞后,在产品加工、贮藏、运输、分销和零售直至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中,始终保持产品所需的低温环境,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,减少损耗,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。这一系统不仅适用于初级农产品、速冻食品,还广泛应用于特殊类药品。其中,冷库和运输是冷链系统的两大关键组成部分。
加工企业需注重食品安全认证(如ISO 22000)和差异化定位(如针对健身人群的低脂即食产品),同时结合冷链物流提升竞争力。 医疗耗材及器械加工 后疫情时代,全球医疗耗材供应链重组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替代机会。
本报记者 王鹏杰 随着全球各大制药企业针对“新冠肺炎”的疫苗陆续上市,市场关注的焦点逐渐从疫苗本身转移到了运输疫苗的冷链物流上。根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的数据,全球2018年的生物医疗低温存储市场规模为25亿美元,预计2025年将达到35亿美元。但是,疫情的爆发大大加速了这一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。
医药电商并不能直接“救中国百姓之命”,但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医药市场的现状,为患者带来潜在的好处。降低药价的可能性:医药电商通过缩短流通渠道,理论上能够降低药品价格,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。提高药品可及性:电商平台使得药品购买更加便捷,患者能够更容易地获取所需药品。
医药电商不能直接说“救中国百姓的命”,但它有可能在改善医疗服务和药品可及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,从而间接惠及百姓健康。降低药价和减少中间环节:医药电商通过线上销售,有望降低药品价格,减少中间环节的腐败问题。这能够使更多百姓以更合理的价格获得所需药品,从而在经济上减轻百姓负担。
处方药上网,医改之路尚需谨慎 随着《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》的出台,医药电商似乎看到了春天,期待着可能出现的井喷式发展。然而,这一变革是否真的能救“中国百姓”的命,值得深入探讨。药品,尤其是处方药,关乎生命的存亡,它的销售并非简单的商业行为,而是关乎人命的严肃课题。